当前位置:首页 > 碎碎念 > 正文内容

破落的道士塔,滴血的古老文明

2024-12-03 22:48碎碎念

“夕阳西下,朔风凛冽,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”。余秋雨眼前惨淡凌乱的道士塔,恰如王圆箓打开石窟大门那一刻中国文物境况的缩影。


古老的文明被世界扰动,列强豪绅破门而入,哪个都想攫取足够多的财物。时局动荡的年代,承载文明的文物该何去何从,满眼迷茫,能完好保存留与后世实属不易。


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,普通人的目光往往只会盯着眼前的苟且之利。王道士打开石窟,眼前的古物与拾荒人眼里的破铜烂铁没什么区别,贩卖文物仅仅只是为了生存,他理解不了自己认知以外的世界。


想到那么多文物流失海外,心里确实恨。怨恨当时政府的疏漏和无能,也恨属于中国文化一部分的历史文物,如今不属于中国。这也怨不得别人。或许这真的是一场神的指引,那些文物的命运当该如此,又或许在那个时代背景下,那些文物能进入外国的博物馆被收藏保管,是它们最好的安排,也是保护中国文化的措施之一,尽管我们并不愿意接受。


我们可以对王道士的罪过口诛笔伐,可我们如果在当时那个时代,同样也是无可奈何。羸弱的国家,生存和喘息已是困难,那还顾得了文化文明的事情。


记得曾看过一篇报道,讲述的是抗战时期,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南迁的历史。九一八事变后,日本人在东北大肆掠夺文物古籍,焚毁大量图书建筑,对我们的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。为了保护文物,传承民族文化,北平的文博界研究决定将珍贵的文物南迁避祸。


起初包括鲁迅,胡适,徐志摩,陈寅恪等文化大家都对文物南迁提出反对意见。然而,文化大家的反对并未奏效。站在今人角度回看历史,文物南迁非但有必要,甚至可称得上明智之举。时局艰难,文物安全对一个民族的文明传承至关重要。


六批文物南迁南京和上海,几经波折,勉强保全。尽管解放战争后期,国民党运走大批文物至台湾,我们还能庆幸没能流落异国,有朝一日它们定是要重归北京。而敦煌石窟的文物们只能在异地他乡遥望古老的家园。


背靠政府的北平文物尚且迁移保存如此艰难,何况地处西北荒野的莫高窟。


我们也该庆幸。尽管外国人运走了大量文物,但中国文化的根基始终在我们的土地上,劳劳的扎根于这片土地。即使他们有那么多文物,中国最具特点的文化特色,他们拿不走,也学不会。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自信,更是中国文化得以延续的强大生命力。正如文末提到的那位日本学者所说:“敦煌在中国,敦煌学也在中国。”


中国的专家们望着王道士的圆寂塔。无论是沉默感慨抑或愤懑谩骂,王道士实在承担不起这份历史的罪过。可除了他,还真找不到其他具体哪个人来接受人们的愤怒。

☑内容声明:生活记录,个人观点,不喜勿喷。

©版权声明:除特殊说明外,本站内容均为原创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

标签: 随笔

发表评论

访客

看不清,换一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